近日,新股南京海纳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纳医药)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前瞻中金公司为其独家保荐人。海纳早在2023年,医药该公司曾申请A股创业板IPO,进军景何目标募资8.5亿元,港股然而由于保荐人撤单,场前IPO计划终止。新股

海纳医药凭借其“CXO服务+自主管线”的前瞻商业模式在细分市场中形成了竞争优势,但最近业绩的海纳数据表明,营收增长未能带动净利提升,医药现金流也趋于紧张,进军景何这让公司的港股经营状况蒙上阴影。

根据招股书,场前海纳医药是新股一家综合性医药企业,主要提供医药外包服务(CRO),并拥有独立的产品管线。数据显示,海纳医药在2022年至2024年间保持了营收增长,仅2024年净利润下降27%。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8亿元,净利润2208.4万元,分别下滑16.97%和25.82%。主要因素包括CRO服务收入减少和自有药品销售下降。

2022年至2024年,海纳医药的整体毛利率下滑,从60.1%降至46.0%,虽然2025年上半年有所回升至52.1%,但能否持续仍需观察。

海纳医药形成了“CXO+MAH”业务架构,研发重点在化学仿制药和创新药。目前,其CXO服务占总营收的比重从6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78.2%。公司还有398个CXO项目在进行中。

在自主项目中,海纳医药拥有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这是一种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品,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公司的2022和2023年现金流量为正,但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转为负值,显示出财务方面的压力。

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在报告期内持续上升,反映出回款压力增大。尽管公司表示未出现重大回收风险,但其周转天数从43天增至176天。

在药物研发不确定性高、CXO行业持续增长的背景下,预计到2029年,药物CXO服务的市场供应商外包支出将从47.8%升至61.0%。2025年医药板块逐渐分化,创新药企业活跃,而传统药企则面临压力。数据表明,2025年前三季度,医药领域共有194起VC/PE投资,规模达238.88亿元。

据海通国际的报告,2025年第三季度医药板块整体收入同比增长0.6%,而医疗研发外包收入增幅明显。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海纳医药在中国CXO服务提供商中按临床试验及上市许可数量排名第二。

尽管海纳医药在仿制药领域布局较广,但与专注创新药的同行相比,其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市场份额仍小。目前,国内仿制药业面临着价格压力,尤其是在集采政策推进的情况下。

整体来看,海纳医药短期面临业绩压力,但其独特的业务模式和服务能力使其在市场中具备一定竞争力。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将是公司如何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稳步提升其市场份额。